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匡衡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11608
分享
969
粉丝
2569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匡衡

匡衡,字稚奎。匡家世代务农,匡衡少时靠雇给人做工维持生活。但他很有志向,勤奋好学。《西京杂记》称,匡衡小时勤学苦读,因穷无烛,便将隔壁墙穿一洞,引邻家烛光读书,这就是成语凿壁偷光的来历,这个故事说明匡衡对学习的执着。由于匡衡好学,年轻时就有些名气。他学《诗》于经学家后苍,对《诗经》很有研究。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《诗》,匡鼎来。匡说《诗》,解人颐之语,是说听匡衡解说《诗经》,能使人眉头舒展,心情舒畅,可见匡衡对《诗经》理解之深。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。据汉朝规定,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,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,考试得甲科者,可为郎中,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,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。匡衡9次考试,才中了丙科,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史。但匡衡对《诗经》理解之深,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,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他深有好感。元帝即位后,匡衡才平步青云。他先后被任用为郎中、博士、给事中等。这时,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、地震等灾变,匡衡乘机上书,引用《诗经》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,劝元帝减宫室之度,省靡丽之饰,考制度,修内外,近忠正,远巧佞,举异材,开直言,任温良之人,退刻薄之吏,显洁白之士,昭无欲之路(《汉爷匡衡传》),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,弘扬仁和之风。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赞赏,因此被迁为光禄大夫、太子少傅。建昭三年(公无前36年),匡衡升为丞相,封乐安侯。匡衡学识渊博,善以儒家经义议论政治得失。匡衡生当宣帝、元帝、成帝之世,当时西汉王朝逐渐衰落,弊端百出。宫廷、官吏以至地方豪强搜刮敛财,侈靡成风。匡衡多次上疏,建议整肃吏治,从京城做起,主张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、好仁乐施、上义高节、宽柔和惠。他还说,上有变色之言论,下即有争斗之人上有专横跋扈之士,下即有不知礼让之人上有好利之臣,下即有盗窃之民。故此提出贤者在位,能者布职,朝廷崇礼,百僚敬让(《汉书匡衡传》)。匡衡的这些主张都得到了元帝及成帝的支持和赞赏。匡衡晚年处境凄惨。元帝后期,宦官石显专权,结党营私,作为丞相的匡衡对石显姑息迁就。成帝即位后,石显失权,匡衡便上书弹劾石显,但司隶校尉王尊劾奏匡衡阿谀曲从石显,附下罔上。匡衡惭惧,称病乞致仕。后来,其子匡昌酒醉杀人,坐罪下狱。匡衡免冠请罪,成帝未究。后来,政敌又揭露匡衡专地盗土,匡衡被免为庶人,卒于家中。至今,在苍山县匡王村,还有纪念匡衡的遗迹。

返回顶部